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

Milestone and my depression

大家實在太低估產後憂鬱

不一定真的達到「depression」這樣的程度,但是生活從此的改變,孩子照顧的挫折,自身狀況的調整⋯⋯我們累積了好多好多的難過,稍微一點外來的刺激,都會情緒潰堤

回想起來,我的情緒問題從懷孕中期就開始。每一次大家的體諒禮讓,我都會解讀成排擠.....『為什麼不讓我上刀,為什麼不信任我,是不是看不起我......』,常常壓抑到下班才找彥伯傾訴,有時候,被大家叫去『休息』,我會難過地回值班室,把床的窗簾拉起來,自己哭一哭,再打開窗簾回去工作

生產完,情緒每每會在親友來訪時到達臨界點,我知道,沒有人對我或寶寶說不得體的話,每個人都維持友善的態度跟關愛,我知道的。但是光是有人在我身邊我就感到壓力,覺得緊張,覺得煩躁,不論是在產後病房或月子中心,我都只希望讓我安安靜靜的就好了

出了月子中心,接觸更多人,出現情緒問題的頻率也越來越高。現在想想,幸好婆婆主動說要負責陪小孩過夜,雖然覺得很不孝,但要是睡眠不足白天又要跟人接觸,應該更容易失控。也或許我太愛面子,又想證明給別人看自己恢復的很快很好,也只能把很多的壓力繼續藏著

最後,終於在過年那陣子崩潰,不管是娘家婆家都要跟親戚打交道吃飯,又要掙扎到底怎麼分配媽媽跟婆婆顧小孩的時間.....我每天都好憤怒,覺得大家都在找我麻煩,幫我顧小孩是找我麻煩,讓我去休息也是找我麻煩,玩我的小孩也是找我麻煩......

我弟看著我日漸掩藏不住的情緒,有一天開口說:『看什麼都不爽,會不會是妳自己有問題啊?』這真是當頭棒喝,要是我以局外人,以醫師的角度看自己,應該會覺得這個女生需要幫助

儘管發現自己的問題,但我查一查,好像這種postpartum的問題,需要時間慢慢適應,於是我學習多讓別人幫助我,分擔顧孩子,出門運動,回醫院做點工作......

在這樣育兒的時光中,我又開始思考:

接下來,我要觀察孩子每個成長階段有沒有達成milestone,例如幾個月時聽聲音會轉頭,幾個月能認得出父母,幾個月開始手眼協調......

那,我的人生是不是也只是在完成一項又一項的milestone呢?幾歲時考到全校第一,幾歲進入醫學系,何時完成第一台刀,結婚,生小孩,第一篇論文,升主治醫師......

這個問題,比單純的憂鬱情緒,把我拉入更深的角落。

但有些事情,就如同醫師總會跟病人說的一樣,就給點時間,慢慢恢復吧。生產完至今兩個月,我不會再莫名其妙哭起來了

明天,我要回去上班了,沒有時間想太多了,趕快睡覺吧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